——从“身之所在”、“心之所向”到“灵之所归”的演进逻辑
陈献春
随着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、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精神需求觉醒,度假旅游已从传统观光旅游的附属形态,成长为现代旅游市场的核心支柱与高级形态。其发展轨迹并非随机迭代,而是深刻遵循人类“身—心—灵”的需求分层规律,逐步完成从“身之所在”的功能满足、“心之所向”的体验追求,到“灵之所归”的精神安顿的三阶进化。本文深度阐释度假旅游的核心概念与本质特征,系统剖析三阶演进的内在逻辑,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提炼实操经验,提出关键判断指标与区域适配策略,推动度假旅游实现从“地理目的地”到“心灵栖居地”的升维跨越,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。
一、度假旅游的核心概念与本质特征
(一)基本概念
度假旅游是指旅游者脱离日常生产生活环境,以休闲放松、身心滋养、精神满足为核心目的,在特定目的地进行1-7天中长期停留、低节奏深度体验的旅游活动。作为现代旅游的高级形态,其核心区别于观光旅游的“走马观花”,以“停留驻留”为基础、“深度体验”为核心、“自我关照”为目标,是兼具功能性、体验性与精神性的复合型旅游形式,本质是人类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对“休息价值”与“自我存在”关系的持续探索,以及通过非日常场景实现心灵安顿的过程。
(二)主要特征
1. 目的性。核心诉求呈现阶梯式升级,从基础生存保障逐步向情感体验、精神升华递进,聚焦“自我”需求的分层满足;
2. 停留性。依托目的地完整服务体系实现中长期驻留,而非短暂过境,注重场景沉浸感与体验连续性;
3. 体验性。从标准化服务消费转向个性化、深度化体验创造,强调与自然、文化、自我的多元互动;
4. 演进性。随经济发展、技术进步与精神需求升级呈现鲜明阶段性特征,形成从外在物质满足到内在心灵关照的清晰进化轨迹。
二、度假旅游三阶进化的核心演进逻辑
(一)一阶演进(功能时代):“身之所在”——功能导向的旅行驿站
这一阶段是大众旅游起步期的产物,度假旅游的核心定位为旅行活动的配套支撑,以满足“身之所在”的基础生存需求为首要目标,凸显鲜明的功能性与节点性特征,是度假旅游的初始形态。
1. 核心属性。作为观光、商务、探亲等旅游活动的配套环节,核心作用是保障行程连续性,提供临时歇脚、物资补给与基础住宿的物理空间,非独立体验载体;核心价值聚焦“实用”,以标准化服务、高性价比为核心供给逻辑,旅游感受依附于主行程的景点探访。
2. 时代背景。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,大众旅游消费能力有限,消费决策呈现强烈实用主义倾向,游客核心需求是“看世界”,度假旅游是“向外探索”的附属品。
3. 设计逻辑。建立统一的服务规范、操作流程与质量评估标准,降低运营不确定性;空间布局以住宿功能为核心紧凑规划,配套区域围绕住宿区高效布局,优先保障通行效率与使用便捷性,弱化装饰性设计。
4. 典型案例分析
(1)如家酒店(中国)案例。聚焦核心住宿功能,采用标准化装修与服务流程,选址紧贴交通枢纽与景区周边,以“干净、经济、便捷”为核心卖点,精准匹配预算有限、注重实用的客群;
(2)宜必思酒店(法国)案例。推行全球统一的服务标准与客房配置,简化非必要配套,通过规模化运营控制成本,提供高性价比基础住宿服务;
(3)锦江之星(中国)案例。以实用主义为设计理念,客房布局紧凑高效,配套餐饮聚焦便捷性与性价比,通过密集网点覆盖热门旅游城市。
(二)二阶演进(体验时代):“心之所向”——体验导向的逃离空间
随着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,都市生活陷入同质化、高压与喧嚣,度假旅游从旅行配套升级为独立的旅游形态,核心诉求转向“心之所向”的逃离与感官补偿,凸显逃离感与体验密度特征,是度假旅游的中级形态。
1. 核心转变。从“附属配套”升级为“独立目的”,价值内核从“保障行程”转向“创造沉浸式体验”,游客从“看世界”升级为“深度体验世界”;以高密度、多样化项目填充日程,通过高强度新鲜体验实现“感官报复性补偿”,满足“值回票价”的心理预期。
2. 空间构建。选址倾向于海岛、深山等远离城市的区域,通过地理边界划分实现物理隔离;采用“一价全包”“管家式服务”等一站式模式,解决行程规划、消费决策等琐事,实现心理层面的完全隔绝。
3. 体验逻辑。围绕休闲娱乐、亲子互动、文化体验等维度开发多元项目,满足不同客群个性化需求;聚焦视觉化、话题性场景打造,设计易于传播的打卡内容,让度假旅游成为可展示的社交资本。
4. 典型案例分析
(1) Club Med(法国)案例。推行“一价全包”模式,整合住宿、餐饮、娱乐活动与专业指导服务,打造封闭性度假社区,通过丰富全天候活动填充游客日程;
(2)马尔代夫海岛度假群(马尔代夫)案例。以“远离尘嚣”为核心定位,选址独立海岛实现物理隔离,打造无边泳池、水上运动等多元体验项目,聚焦视觉化场景设计;
(3)长隆旅游度假区(中国)案例。整合主题公园、酒店集群、特色餐饮等业态,围绕家庭亲子打造高密度体验场景,通过“一站式游玩”模式降低游客决策成本;
(4)巴厘岛度假胜地(印度尼西亚)案例。融合海岛风光与本土文化,开发冲浪、瑜伽、民俗表演等项目,针对不同客群设计个性化行程,打造网红餐厅、悬崖酒店等社交化场景。
(三)三阶演进(存在时代):“灵之所归”——存在导向的疗愈圣地
当体验式度假旅游陷入内卷与疲惫,其形态转向“灵之所归”的终极形态,成为回归自然、回归本真、回归自我的“身心隐居地”,核心是从“动”到“静”、从“外”到“内”的根本转向,聚焦体验深度与身心疗愈,是度假旅游的高级形态。
1. 哲学升华。从“刻意逃离”升级为“主动回归”,剥离社会噪音与内心焦虑,实现对自然、本真与自我的深度回归;摒弃“多体验、多打卡”的广度追求,转向“少而精”的体验深度挖掘,让度假旅游成为“精神修行”方式。
2. 空间设计。遵循造境、师法、藏趣、留白、止观五大法则,打造非日常独特场域,让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延伸,通过“曲径通幽”布局沉淀心绪,减少过度装饰,预留静谧空间助力自我观照。
3. 疗愈机制。融合生物亲和设计、健康饮食、专业正念引导、睡眠疗法等元素,构建完整身心修复体系;设计独处空间与引导式活动,创造安全宁静的“心理容器”,促成深刻的自我对话。
4. 典型案例分析
(1)安缦酒店集团(新加坡)案例。选址远离城市的自然或文化秘境,采用极简主义建筑风格,融入当地自然与文化元素,打造冥想、茶道等精简体验项目,通过低密度客群与私密空间设计实现身心沉淀;
(2) 阿拉亚(多米尼加)案例。依托加勒比海原生海岸与热带雨林景观,建筑采用“融入自然”的设计理念,减少人工装饰,提供冥想课程、丛林徒步、海边静修等深度体验,强调“与自我、自然的对话”;
(3)松赞林卡系列(中国)案例。依托藏地山水与文化资源,打造“小而美”的度假群落,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共生,开发转山、诵经、非遗手作等文化体验项目,通过慢节奏行程与静谧空间营造引导游客回归本真;
(4) 杭州法云安缦(中国)案例。以“曲径通幽”布局隐藏核心景致,建筑保留江南古村落风貌,融入茶园、竹林等自然元素,提供茶道、香道、冥想等沉浸式体验;
(5)裸心谷(中国)案例。采用大面积玻璃窗与极简装修,让自然景观成为空间主角,配套林间步道、冥想室、有机农场等设施,提供瑜伽、太极、自然观察等慢节奏体验。
三、度假旅游三阶演进的核心跨越、关键判断指标与产业启示
(一)三重核心跨越
1. 需求层次跨越。严格遵循“身之所在(基础物质需求)—心之所向(情感体验需求)—灵之所归(精神存在需求)”的递进脉络,印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具象化体现;
2. 核心逻辑跨越。从“外部世界探索”(我到过哪里)到“外部体验堆砌”(我体验了什么),再到“内部自我关照”(我成为了什么),是现代人对“自我存在”意义的重新追寻;
3. 产业价值跨越。从“功能供给(规模扩张型)”到“体验营造(品质提升型)”,再到“精神供给(高质量发展型)”,勾勒出产业从“量的积累”到“质的飞跃”再到“魂的塑造”的升级路径。
(二)关键判断指标
(1)核心需求指标。一阶住宿性价比≥80%、交通便利性≥75%、基础服务覆盖率100%;二阶体验项目丰富度≥70%、社交传播意愿≥65%、逃离感满意度≥80%;三阶身心疗愈效果≥75%、自我对话深度≥70%、自然融入感≥85%。
(2)消费行为指标。一阶单客日均消费低、停留1-3天、重硬件轻服务;二阶单客日均消费中高、停留3-5天、重体验轻冗余;三阶单客日均消费高、停留5-7天、重品质轻数量。
(3)产品供给指标。一阶标准化服务占比≥90%、个性化服务占比≤10%、功能型设施覆盖率100%;二阶个性化服务占比≥50%、体验项目≥15项、社交场景覆盖率≥80%;三阶定制化服务占比≥70%、疗愈体系完整度100%、自然元素融入度≥90%。
(4)产业发展指标。一阶市场集中度低、同质化率≥60%、规模扩张为主;二阶市场集中度中、差异化率≥50%、品质竞争为主;三阶市场集中度高、文化内涵渗透率≥80%、价值竞争为主。
(三)分主体行动建议与区域适配策略
1. 分主体行动建议
(1) 对政府的建议。完善交通枢纽与景区接驳设施,制定标准化服务规范;优化空间布局,划定体验式度假集群发展区;保护自然文化秘境资源,设立疗愈型度假旅游专项资金;建立指标监测体系,引导资源向高阶形态倾斜。
(2)对企业的建议。一阶聚焦性价比与便利性,深化标准化服务;二阶强化“逃离感”与社交场景,丰富多元体验;三阶挖掘自然文化内核,构建专业疗愈体系;建立需求分层识别系统,实现阶梯式发展。
(3)对投资者的建议。一阶布局城市周边与热门景区的标准化配套;二阶投资亲子、康养等细分赛道的体验型项目;三阶布局稀缺资源型疗愈项目,长期持有优质资产;参考关键指标规避同质化风险。
2. 区域适配策略
(1)一二线城市周边策略。一阶布局高密度标准化配套,服务1-2天短途休闲;二阶打造“微度假”体验集群,开发高频体验项目;三阶挖掘近郊稀缺自然片段,打造小型化疗愈空间,融入本土文化形成差异化。
(2)偏远秘境区域策略。一阶仅配套基础中转设施;二阶依托独特风光打造中高端体验群落,推行“一价全包”模式;三阶以“原生自然+文化根脉”为核心,打造高端疗愈目的地,建立资源保护与低碳度假机制。
综上所述,度假旅游的三阶演进,本质是现代人寻求自我安顿的心灵史,也是旅游产业从“功能供给”到“精神创造”的升级史。从“身之所在”的旅行驿站,到“心之所向”的逃离空间,再到“灵之所归”的疗愈圣地,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“身—心—灵”的分层需求,完成从外在满足到内在关照的完整闭环。这一演进既回应了居民从物质到精神的需求升级,也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。政府、企业、投资者需立足各自定位,紧扣演进规律与关键指标,协同推进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布局与产品迭代。未来,度假旅游将持续向“心灵栖居地”升维,成为高压社会中个体修复身心、安顿心灵的重要载体,最终实现现代人“向外求索”与“向内回归”的精神平衡。
(本文作者陈献春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,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,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)
责编:唐卓婧
一审:唐卓婧
二审:胡杏子
三审:刘玉锋
来源:华声在线



